相關組稿:
  蘭州化工廠之困:中石油所提搬遷條件10年難實現
  蘭州自來水苯超標調查:污染物或不只有苯
  大城市“水防線”
  轟動全國的蘭州“4·11”自來水苯超標事件,目前已由應急處置轉入正常狀態。每日一查、每月一報,公眾恐慌逐漸平息,但進一步的調查和問責仍在進行當中,事件引發的反思也未停止。
  在被批評應急啟動遲緩後,蘭州市政府提出了應急措施,對受污自流溝進行為期3個月的改造,緊急啟動自流溝沿線居民搬遷安置,並敦促蘭州石化搬遷,第二水源地建設也儘快提上日程。
  即便如此,這仍然難掩市民和公眾的質疑。石化區、水廠與居民區毗鄰而處,排污管線和水源管線縱橫交錯,水質預警與監控多處缺失,水源單一,水廠管理失序,這些問題均暴露多時,遠非朝夕之禍,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看似偶然卻有必然,在日積月累的隱患中,飲用水安全突破一道道防線,終釀成這場本該避免的事故。
  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均指出,要加強應急管理,提高公共安全,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以此次蘭州水污染為鑒,切實完善供水安全系統的同時,加快提高公共治理能力,重視環境治理,不漠視、忽視現存問題,及時查缺堵漏,加快完善和細化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才能將環境污染事件的風險降到最低。
  被滲透的防污屏障
  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倒了一座座防污屏障,最終讓污染之水進入千家萬戶?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楊正蓮
  突如其來的水危機席卷了蘭州。4月11日,這個以黃河水作為主要水源的城市,在自來水中突然檢測出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苯。
  當天中午12時,新華社首先發佈蘭州水苯污染的消息。這距離首次檢測出苯嚴重超標的時間,已過去19小時。
  大多數蘭州市民此時正準備享用一天中最重要的午餐。他們不知道,這種不宜飲用的可致癌物質,已隨著龍頭裡晶瑩剔透的自來水,悄無聲息地滲入身體髮膚。而蘭州市政府正式發佈水污染消息的時間,還要往後推4小時。
  3天后,蘭州市政府又證實,自來水受污染的時間至少還要上溯8天,因為最初檢測出苯超標的水樣,提取於4月2日。
  這次遲緩且糟糕的應急表現,引發外界批評,但教訓不止於應急層面。其背後隱現一個更為難解的危局:究竟是怎樣的力量,推倒了一座座防污屏障,最終讓受污染的生命之水進入千家萬戶?
  “規定外”的檢測
  苯是一種碳氫化合物,由含碳量高的物質不完全燃燒獲得,是石油化工基本原料。苯進入體內,可在造血組織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謝產物,世界衛生組織認定苯是一種致癌物質。在2006年中國頒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苯被列入自來水水質非常規指標中,至少半年檢測一次。苯在任何濃度下都可能致癌。
  199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資源局對黃河蘭州段苯系物污染調查表明,蘭州河段所設監測斷面(包括排污口)70%有苯系物檢出,初步分析苯系物的主要物質是苯、對二甲苯,排放源主要是蘭化有機廠、蘭化304廠等化工企業。
  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資源局建議主管部門,每年拿出一定的經費,開展苯、對二甲苯等項目的監測,每年監測時間為2~3月和6~9月。
  如今,中國對自來水中含苯的檢測頻率和時間,基本與上述建議吻合。根據規定,包括苯在內的64項非常規指標,在蘭州這樣的以地表水為水源的水廠,每半年做一次檢測。
  蘭州的上一次例行檢測是在2013年7月。而在2014年3月6日,就有蘭州市民發現自來水散髮出惡臭,很多市民向蘭州威立雅及政府部門投訴。次日,來自蘭州市環保、疾控部門和供水方威立雅水務公司公佈的監測數據,稱自來水“符合安全飲用標準”,但對於異味原因隻字未提。
  蘭州市政府同時宣佈,自3月8日起,將每天公佈自來水水質監測數據。
  3月10日,蘭州市委宣傳部主管的“微博蘭州”發佈信息稱,儘管氨氮值略高於往常,但蘭州市自來水水質全面達標,“符合安全飲用標準”。
  4月10日,檢測結果顯示,苯超過國家標準限值近10倍以上。蘭州威立雅副總經理閆曉濤說,因為3月8日進行過全面的水質檢測,下一次全面檢測的時間應該是9月8日,由於承擔了一個對甘肅各地縣市自來水進行檢測的項目,“順便檢測了蘭州水質,才提前發現了自來水中苯含量超標”。
  蘭州市自來水總公司水質監測中心主任、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蘭州監測站站長田紅則表示:“按照計劃,今年預定的全面檢測時間是4月。”
  這似乎是一次“規定外的”檢測結果。
  4月13日下午,蘭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自流溝周邊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溝內水體苯超標的直接原因。
  含油污水的來源有兩個:一是原蘭化公司原料動力廠原油蒸餾車間R205A#渣油罐,曾於1987年12月28日8時50分發生物理爆破事故,罐體破裂造成90立方渣油泄出,其中有34噸渣油跑料未能回收,滲入地下;二是原蘭化公司原料動力廠原油蒸餾車間泵B-113出口總管曾於2002年4月3日發生開裂著火,泄漏的渣油(具體數量當時未統計)及救火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消防污水滲入地下。
  污染源混雜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調查發現,即使沒有早年的爆炸和泄漏事故,被化工廠包圍的水廠和自流溝,也時刻面臨著污染風險。
  自流溝南側20多米,是中石油蘭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稱“蘭石化”)302化肥工廠,北側60多米是蘭石化303乙烯廠和304橡膠工廠。蘭州市副市長嚴志堅承認,全程封閉的自流溝與周邊部分化工企業的管線有交叉,從自流溝下方穿過。此外,自流溝上方的空中架設有化工管道,沿線地面上則有村落和居民房屋,甚至有大量生活污水和糞便排入自流溝。
  自流溝本身的老化及超期服役,加劇了被污染的風險。早在1987年,因自流溝施工縫密封材料老化,致使含油地下水滲入造成污染,封堵維修後繼續使用。2008年前後,因自流溝施工縫、沉降縫密封材料又遭老化破壞,同時自流溝的底板、溝壁、頂板也出現裂紋及防滲層脫落,不斷出現油污地下水滲入。2008年,蘭州市政府決定投資1.5億元,進行自流溝整治工程,並拆除一級水源保護區內的8萬多平方米的違法建築。
  為查明污染原因,從4月11日下午15時開始,事故處理方在原蘭化公司250萬噸/年煉油裝置(現芳烴裝置西罐區)對面區域即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自流溝兩側,以及橡膠廠內、橡膠廠北牆外、西沙黃河橋邊,總共開挖了26個探坑,並對坑內含油污水進行了採樣。
  蘭州石化內部一位中層管理人員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渣油基本不含苯,即使有少量苯殘留,那水體里也一定還有更多油分子等漂浮物。
  渣油是指原油經減壓蒸餾所得的殘餘油,主要化學成分包括碳、氫、氧及微量的鎳、鐵、銅、鈣、鈉、鎂等。上述蘭石化人士告訴記者,原油中的苯提煉後進入燃油,剩下的渣油基本不含苯。
  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油墨、油漆、黏膠、汽車廢水等,均含有大量的苯系物,極易污染環境並對人體產生危害。
  “到底是還有其他污染物瞞報了,還是根本沒有檢測出呢?”蘭州石化上述人士說。
  由於污染成分直接影響到對污染源的排查,從威立雅水廠周邊的環境看,水源、管道、區域內生活污水、化工廠都可能產生苯或其他污染物,因此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都認為需要“嚴肅追查並公佈原因”。
  在受污染管線整修完成前,蘭州市政府已承諾對出廠自來水苯物質含量將每天檢測一次,並每月向市民公開通報。檢測由威立雅公司和蘭州市環保、疾控中心共同負責。這或許能讓市民稍感放心。
  水質多憂
  4月14日,蘭州全市恢復自來水供應。但許多驚魂未定的市民仍不敢接觸、使用自來水。
  兩天后,蘭州市西固區一位白姓出租車師傅還在抱怨說,家裡為了節約瓶裝水和桶裝水,每餐只買來白蘿蔔削皮涼拌做菜;而城關區內也有人表示家裡洗漱餐飲全都不用自來水,即使在外邊不小心接觸到了,都會引起條件反射般的難受。
  這種恐慌與猶疑,早在許多年前都已經埋下了種子。黃河水是蘭州市城區的主要水源,湟水作為黃河的重要一級支流,流經青海省進入蘭州市。據監測,湟水匯入甘肅境內水質長期為IV類,水質較差,影響了黃河蘭州段水質和蘭州水源地安全。
  不僅如此,在蘭州取水口西固區西柳溝黃河段上游及周邊,現佈局有以中核集團公司504廠為代表的核工業企業和以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蘭州維尼綸廠為代表的化工企業三十餘家,甚至在蘭州市區水源地準保護區內就存在2個工業排污口,另有14個生活排污口。
  除水源地周邊環境堪憂外,蘭州的供水設施也存在諸多隱患。
  黃河水經取水口引到一水廠沉澱初步處理後,還需在二水廠做精細化處理,然後出廠輸送給市民。在一水廠和二水廠之間,有一段長約3公里的封閉輸水渠,用於第一水廠向電廠供水,並向第二水廠輸送一次沉澱水。該水渠利用地理高差使水自動從一水廠流至二水廠,被稱為“自流溝”,即此次受污區域。自流溝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始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2004年就已被確定為超限服役。
  面對如此境況,蘭州市苦於財力不足或其他原因,一直未及處理。
  2013年8月,蘭州市政府在總結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時曾表示: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建設資金不足,污水處理廠建設主要依靠國債投資和銀行貸款,地方配套資金落實難度較大。
  一位知情者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蘭州市一些地方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沒有分開,管網漏損率(管網漏水量與供水量之比,是衡量供水效率的重要指標)“高達50%以上”。
  “早晚會出事”
  管網老化、水質不佳,並非蘭州獨有。如同國內其他城市一樣,蘭州市試圖引入社會資本通過市場化運營,解決“管理城市供水”這個難題。
  2007年8月,始建於1955年的蘭州供水公司引進法國威立雅水務,組建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蘭州威立雅”)。這家中外合資的水務企業,註冊資金10.9億元,蘭州市國資委占有55%股權,法國威立雅水務占有45%股權,合作期限30年。
  然而,全球水務巨頭的入股,並沒有帶來想象中的效率和質量。前述知情者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蘭州威立雅追逐利潤最大化,對於需要維修改造的網管,屢屢以加水價作為條件,因與政府的民生立場相悖無法通過。企業和政府立場的不同,導致水廠工藝改造不及時,供水管網該維護不維護或少維護。
  2007年,蘭州威立雅取得蘭州城市供水特許經營權時,仍是國有控股並由中方出任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市國資委履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職權,法方代表出任總經理一職,負責公司生產運營。在由董事長召集的7名董事會中,法方3名,中方4名,但任何重大事務只要1名董事投否決票就不能通過,即“一票否決”。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瞭解到,中方曾提出加大設備維護、管線改造以及新管線投入等建議,往往不能在董事會通過,導致設備老化,安全供水存在隱患。
  “合資後確實存在監管不夠到位的問題,也暴露出城市管理上的一些薄弱環節。”4月15日,蘭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佈會時表示:“將深刻吸取教訓,完善體制機制,依法依規加強監管,堅決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蘭州水污染,並非威立雅首次出事。據不完全統計,僅2007年7月以來,威立雅在中國牽涉的水質污染問題超過13起,包括上海5起、北京2起、青島2起、珠海1起、海口1起、烏魯木齊1起、蘭州1起,其中以超標排放水污染物事例最多。
  日積月累的內憂外患,終於在4月11日引爆,污染物入侵了蘭州供水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年久失修且已多次被污染的自流溝。次日,蘭州市副市長嚴志堅在新聞發佈會上證實,水苯超標來自於連接自來水公司一分廠至二分廠之間的4號自流溝。
  “雖然知道早晚會出事,但是沒想到這麼突然這麼快。”甘肅省水利廳水利專家袁生祿同時也是蘭州市生態水系規劃研究編製領導小組的專家組成員。他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採訪時表示,儘管蘭州市強調水安全多年,但不經意間爆發的危機還是讓人措手不及。
  蘭州市一直試圖從破解“單一水源”入手解決飲水安全的嚴峻狀況。一位城市供水專家指出,單一水源地的隱患很大,一旦遇到突發性污染、輸水設施故障、特殊乾旱年份等緊急情況,城市供水將一擊即潰。
  環境保護部開展的2010年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顯示,中國314個地級以上城市中,216個城市建設了備用水源地,沒有備用水源地的城市還有近百個,絕大多數城市是單一水源的供給形式。
  在此背景下,蘭州開始規劃將劉家峽水庫作為第二水源地。該水庫位於蘭州以上約10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水庫上游沒有較大的污染源,水質達近Ⅰ類標準,基本符合生活和工業用水標準。且劉家峽水庫與蘭州市直線距離僅為30公里,正常蓄水水位1735米,正常蓄水水位以下庫容57億立方。專家們認為,引水對劉家峽水電站影響微乎其微,技術可行。
  2013年5月,蘭州市與水利部綜合事業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劉家峽引水工程是雙方合作的首要重點,旨在建立第二穩定優質水源,新建大型水處理廠,逐步改變蘭州市供水結構,“從根本上提高水質”。
  然而,原計劃於2014年3月份開工的第二水源建設項目,由於投資的原因,沒有按期實施。
  (實習生田旭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SN06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07ashhb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